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要论 > 要闻要论
相约博物馆丨暑期吹来草原风

虽已立秋,暑热依旧,博物馆是既能享受清凉又能学习到新东西的好去处。暑期,各大博物馆纷纷推出了高质量的展览以飨观众。

位于杭州的中国丝绸博物馆推出了“碧色万里——10—12世纪的草原丝绸之路”大展,这是该馆今年“丝绸之路周”主题大展。草原丝绸之路的历史,比张骞“凿通”的沙漠丝绸之路(或称绿洲丝绸之路)更悠久。游牧民族是这条路线上的商业贸易、文化交流的主要承担者。饰有动物纹样的青铜器、金银器鲜明展现了游牧民族的审美和草原丝路的艺术魅力,如展出的一件嵌宝石虎鸟纹金带饰刻画出一只露出锐利牙齿的老虎,老虎身上站立着一排鸟,鸟身简化为S形,在虎的身躯开若干洞,可镶嵌宝石在其中。

“碧色万里”展主要呈现了辽代的杰出艺术成就。世人皆知有“唐三彩”,却很少听过“辽三彩”。辽三彩在技术上受到唐三彩的影响,主要是黄、绿、白三色。展出的辽三彩印牡丹圆盘能够让观众直观感受到辽三彩的绚烂。“碧色万里”展还将视野从草原延伸到了江南,五代十国中定都杭州的吴越政权与辽在十世纪初期就有交往,来自越窑的青瓷也出现在草原上。浓烈的辽三彩与静谧的青瓷相映成趣,正告诉我们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国陶瓷艺术。

契丹人十分喜欢金银器,“碧色万里”展中有一件折肩孝子图鎏金錾花银壶,工艺精美,尤其令人叫绝的是该器型为游牧民族特有,但其上錾刻的纹饰却出自广为流传的“二十四孝”故事,由此可见儒家的孝悌观念在辽的接受程度。对这一时代金银器感兴趣的观众,不应错过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正在举行的“宋韵辽风——易县大北城窖藏金银器展”。

易县是今保定市的一个县,1986年在易县高陌乡大北城村发现一处金银器窖藏。四百余件金银器、玉器等都藏在一个不起眼的绿陶瓮内,这件陶瓮就陈列在展厅入口处。这批金银器为宋辽时代精品。易州处于宋辽边境地带,本为北宋北界,后为契丹所有,恰如展览名称所说的,这批金银器既有“宋韵”,又带“辽风”,是宋辽之间频繁的文化交流的产物。

展品分为饰品、酒器、带具、货币、杂项五个部分,精美的造型、精湛的技艺令观众叫绝。饰品可见“满池娇”纹样,描绘的是莲塘小景,包括莲花、水禽、飞鸟等元素,这种纹样在中原已经成熟,而传播到辽时,又与契丹人原有的春水纹样相结合。契丹人逐水草而居,辽代政治有“四时捺钵”制度,将渔猎与理政结合在一起,其中春捺钵有捕鹅钓鱼等活动,由此发展出春水纹样。莲塘小景中,也蕴含着文化交流的大格局。至于大北城窖藏中的荔枝金耳环、鸟衔荔枝金饰件等,则说明荔枝这岭南佳果也得到了草原上人们的喜欢。(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易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