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运震是清代著名学者、循吏,他在甘肃为官多年,清正廉洁,一心为民,政绩卓著。在他的家乡山东兖州,有一座古朴的青砖小院,是为了专门纪念牛运震而建。请随我们走进牛运震事迹展览中心,用心感受这位循吏的清风与正气。
俭:节俭克己 清廉俭朴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南部有一个叫牛楼的村子,这几年牛楼小镇名声在外,是一处既能领略田园风光又能重温乡愁记忆的文旅小镇。牛楼村,因姓氏而得名,要说从这里走出的名人,首推清代的牛运震(1706—1758年)。从热闹喧嚣的牛楼小镇往北走,很快就能看到一座青砖黑瓦的建筑,这便是牛运震事迹展览中心。它静静伫立,将牛运震的人生故事与为官箴言细细讲来。
清代的兖州牛氏家族多代从政,忠君爱国、体恤百姓,坚守清白勤谨、诗礼传家的传统,形成了良好的家风。牛运震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中进士,候选知县,乾隆三年(1738年)被任命为甘肃秦安知县。
牛运震的父亲牛梦瑞在他上任前谆谆告诫,到任后“兴利剔弊,有裨民瘼者勿吝,勿惮艰危”,又说“吾家承先荫,衣食粗自赡,月俸外不得妄取一钱。苟以官物谋生产业,非直无益,是增吾忧也”,要求他关心民瘼、清正廉洁。牛运震听从父亲教诲,曾写过一封《京中呈叔父书》,信中说“既拿定四两铜,为上司担忧分难,为百姓偎干就湿”,表达了自己的为官志向。
到了初仕地甘肃秦安,他立下“俭、简、检”的为官准则。对此,他有一段明晰的表述:“俭者,用俭养廉,所谓‘以约失之者鲜’,此不亏空、不贪婪之本也”;“简者,不拘官体,不听吏例,不信俗讳,不任己见,当无日不与百姓相见,差与之齐而讯其苦,但求一切便民而已”;“检者,天有理,人有情,吏部有处分,上司有限期,胥役有奸弊,得一钱乙诸简,施一杖榜诸册”。
“俭”,就是要节俭克己、清廉俭朴、以俭养廉。初到秦安,面对当地位置偏远、经济落后、文教不兴的复杂状况,牛运震担心自己经验不足,怀疑自己“才质薄弱,力小任重”,但对于自己能够坚守清廉底线是有信心的,他说“初意来此,自料虽无吏治长才,但清廉长厚尚属可保”。
牛运震在甘肃为官,曾兼摄三县事务。他洁身自好,真正做到了其父要求的“月俸外不得妄取一钱”,而对于自己的俸禄,他常常捐出来办学、修路、赈灾。调任平番县(今甘肃永登)时,当地五道岘发生灾荒,百姓流离失所,无以为生。他捐粟二百石救济灾民,当地百姓为感念他的恩德,每人捐一文钱,做了一件“万民衣”,连同余钱也赠给了他。他难以推辞,受衣而退钱。
然而,谁能想到,日后牛运震将要被提拔时,却有嫉妒者举报他受“万民衣”“贪赃受贿”,致使牛运震被罢官。《清稗类钞》记载“去任日,民争投钱于舟,运震悉沉诸河”,他宁沉钱也要明志。罢官后的他一贫如洗,只能依靠当地百姓和自己门生赠送的柴米油盐过活。他想东归回乡,却又苦于没有归家盘缠,只能在兰州教书以补贴家用、积攒盘缠。
简:简政为民 高效务实
“简”就是化繁为简,摒弃官场繁文缛节,直接与百姓接触,简政为民、务实高效。牛运震任职秦安期间,为发展当地农业、提高生产效率,专门制造新式农具耧斗。为了能快速推广这一农具,他亲自下田示范操作,并动员乡绅富户率先使用,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农民看到实际效果后打消了疑虑,纷纷采用。
西固在秦安县城东北二百里,因路途遥远,当地百姓把自己应纳的粮食运到县城的费用超过应纳粮食数倍,导致积年拖欠。胥吏前去催征,往往与百姓闹得很不愉快,百姓甚至见到身穿官服、头戴官帽者,“时持刀杖”,故而不少胥吏也视去西固为“畏途”。
牛运震到任后亲赴西固,对当地百姓说此行“非来催科,欲亲百姓”,轻车简从,不搞排场。西固百姓高兴地以鸡、酒招待。他召集甲首、保正商议如何解决运粮费用高的问题,主张将纳粮折成银两,以每粮一石折银六钱,获得百姓认可。同时,他还要求重新丈量土地,有的百姓因地亩缺额而导致钱粮无着落的,都归入水冲沙压地亩,允许上报免税,减轻了百姓负担。
乾隆六年(1741年),牛运震兼署徽县知县,后又摄两当县令。徽县距秦安四百里,两当又距徽县二百里。为了方便三县百姓,他在距离三县适中的大门镇(俗称小甘州)设立办公点。他曾有诗道:“一身三县宰,憔悴小甘州。”为了处理好三县政务,他总是奔波在路上,寒冷的冬日亦是如此,“雨雪寒甚,奔驰道路,无宁晷”。
牛运震曾在《秦安示诸弟及颜怀敞书》中说:“自念一行作吏当官,而行果能为朝廷执法,为百姓造福,为父母立清名,虽极劳苦,吾亦何敢自爱。”正因为有这样的理想,牛运震能够将秦安由昔日的“陇西荒瘠”变为“陇西邹鲁”,其治下各处民风清明,百姓安乐。
检:自省自律 兴利除弊
“检”就是注重自我检省,同时督导下属革除陋习,防止官吏渎职、腐败。牛运震认为,为官者要按规章制度办事,要接受同僚、上司、百姓等来自外部的监督,也要注重反求诸己,在内心检视自己的言行,不断提高道德修养。
牛运震自幼便重视道德修养,品性高洁。他对母亲极为孝顺,对待伯叔兄弟如一母同胞,家族内部形成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风。他将这种孝悌之情延伸至师友,对老师尊敬有加,对朋友谊同骨肉。
他天性豁达开朗,中进士后掣签被分到了秦安,很多人对他到如此偏远的地方任职感到惋惜,但他不仅不觉惋惜,反而欣然赴任。在《寄董景伯书》中,牛运震写道:“士生天地必有所与立,诚非泛泛而已。故行莫厚于立德,道莫乐于顺命,丑莫甚于怙容,而祸莫大于自弃。”倘若因为自己的初仕之地偏远就自暴自弃,不仅有负于朝廷,也有负于所学。
秦安虽贫,但牛运震说:“念秦安人衣食我,供奉我;吾处其宅,出其途,役其力,耗其财,平心自问,实不能为秦安兴一利益,除一患害……兴思及此,何胜怵惕!”他常问自己是否能无愧于秦安百姓,他将为秦安百姓办实事视为比官职晋升更重要的事。
牛运震认为“有心即可为循吏”,除了对自己进行检省,他也对各项为政举措进行检省,对一些不合理的弊政进行改革,同时督促下属改变陋习。到秦安仅三个月,他就把多年积案清理完毕,并重新检查过往案件,平反了一些冤狱,其中最著名的是马得才案。
平民马得才因与秦安县巡检有纠纷,前任县令不经详查便认定马得才为盗并定罪,得才愤而自杀。得才之兄上诉,以失败告终。得才另有三兄弟也被收押,屈打成招,只待判刑。牛运震看过卷宗后,认为案件疑点重重,决定重审。有幕僚劝他,案件前任县令已定,再审就是自找麻烦。牛运震却说:“宁拼此官,不可委屈。”案件重审期间,他不畏权势,不受贿赂,执法如山,最终为冤屈者平反昭雪,赢得百姓普遍赞誉。
牛运震发现不少沿袭已久的陈规陋习,不但加重百姓负担,也给官员、胥吏假公济私、欺压百姓提供了机会。在秦安,他撰写了《禁革陋规碑》,共计九条,勒石立于县署门口,革除了向百姓摊派的差役人员工钱和伙食费、官府开仓收粮征税时向百姓索取的“开门费”、官府征用民房当仓库摊派给房主的“摊位费”等九类陋规,明令禁止巧立名目盘剥百姓。在徽县,他革除三蠹,“一曰里书之纸贵费,一曰柜胥之钞税,一曰图差之脚粮”,大体说来,指的是乡里在编纂土地清册、人口清册时向百姓收取“纸张费”,胥吏在征收钱粮时以耗损等名义获得的灰色收入,差役外出办事时索要的“跑腿费”“辛苦费”等,这些名目都是不合法不合理的。牛运震在各地都有革除弊政陋规之举,体现了他“为朝廷执法,为百姓造福”的理想,也是其整顿官风的重要手段。
在甘肃为官多年,牛运震还修桥筑路、捐资开渠、捐栽树木、劝捐社仓、创办书院、振兴文教、发展学术,惠政颇多。
牛运震遭人诬告而被罢官后,以读书讲学为人生最重要的事业,留下不少传世著作,如《诗志》《周易解》《论语随笔》《孟子论文》《史记评注》《读史纠谬》《空山堂文集》《空山堂诗集》等。由书名即可知他出入经史子集之间,博学多识,其《读史纠谬》是对历代正史的考订,很见功力。两江总督孙玉庭曾评价:“立德、立功、立言,曰三不朽……如吾郡牛真谷(牛运震的字)先生,殆所谓不朽者欤……于立德,则可列儒林;于立功,则可称循吏;于立言,则可立文苑。”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牛运震因病在兖州家中去世。牛运震的仕宦生涯,最精彩的便是这“俭、简、检”三字为官箴言,它如古陶般朴拙,亦如秋空般澄澈,能够穿透三百年时光,像一股凛冽的清风,吹拂在每一个后来者的心坎上。牛运震不是只活在故纸堆里的学者,他是远赴陇西将根须深深扎进黄土地的“循吏”,是一本值得后人细细品读的“无字之书”。(汪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