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近五年重要成果发布暨“构建中国考古学自主知识体系”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历史研究院举行。图为科研人员在发布会现场介绍代表性成果内容。 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型聚落遗址,距今约4300年至3900年。图为近日,游客在陶寺遗址观象台观看拍摄日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寻根问源,叩问来处;文物不言,自有春秋。
9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近五年重要成果在北京发布,泉州城遗址、鉴出齐都等12项代表性考古成果入选。在日复一日的奔走钻研中,中国考古工作者寻觅历史足迹、探听生命跫音,为“何以中国”写下扎实注解。
抽丝又剥茧,兀兀以穷年,为的是拨开迷雾、求索真相。纵观我国近年来的考古成就,即便是良渚、殷墟、三星堆等发掘已久、广为人知的遗址,依然有令人振奋的新发现、新进展,填补曾经的认知空白。一代一代考古人扎根田野、接续探索,就是为了让认知空白越来越少、让历史记忆清晰确凿,以一项项考古成果为我们更好研究中华文明史、塑造全民族历史认知提供一手材料。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历史和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之所系、脉之所维。一个民族越清楚“我们是谁,我们从何来”,就越能把握历史规律、回答好“我们向哪里去”,此所谓“知所从来,方明所往”。面向未来,看清古今经纬、寻真历史烟云,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才能更好地丰厚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不断汇聚起勇毅前行的磅礴伟力。
考古事业继续向前走,必要青蓝相继,期待人才辈出。如今,高校文物考古及相关专业各个层级学生的招生规模有所扩大,在职人员培训体系日益完善,文物大省大市考古机构的工作人员也在增加。在考古事业迎来黄金时代的当下,正有更多青年投身考古事业,“手铲释天书,拂尘觅古幽”,默默耕耘、潜心钻研,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汇聚蓬勃朝气、提供不竭动力。
一铲一刷,一呼一吸,揭示文明的脉络,凝视不改的初心。在“何以中国”的追问中,中国考古“师古不泥古”、观往以知来,推动文化昌明、文脉赓续,让中华大地接续沐浴文明辉光,奋力谱写当代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