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要论 > 要闻要论
廉语清风丨以民情为镜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中记载了成汤征伐诸侯葛伯的情况,成汤对伊尹说:“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意思是:人从水中可以看到自己的形象,从百姓精神面貌可以知道国家治理状况。简言之,即“以民情为镜”,把民众实情比喻成可以照见治乱的镜子,警示为政者要关注群众利益。

  以民情为镜,要主动深入群众,这样才有利于了解真实情况,有利于把工作做好。周恩来同志在《我的修养要则》中写道:“永远不与群众隔离,向群众学习,并帮助他们。”“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焦裕禄、“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的谷文昌、为了藏族群众“两离桑梓,独恋雪域”的孔繁森、“不是在基层,就是在去基层的路上”的廖俊波……这些优秀党员干部被百姓亲切地称为“自家人”,炕头板凳坐得住、粗茶淡饭吃得进、家长里短聊得来,才能听到真话、摸到实情、想出真招。

  以民情为镜,要解决好老百姓急难愁盼问题。北宋元祐七年,苏轼赴任扬州途中,见沿途庄稼长势喜人,然而“每屏去吏卒,亲入村落,访问父老,皆有忧色”。一问方知,是为历年“积欠”税赋所愁,百姓言:“丰年不如凶年。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若丰年举催积欠,胥徒在门,枷棒在身,则人户求死不得”。到扬州后,苏轼立即向朝廷请命暂停催欠,终获成功,“使久困之民,稍知一饱之乐”。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的呼声与不满,正是映射工作得失最真实、最清晰的“镜鉴”。党员干部要以民情为镜,看清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差距和短板,搞清楚还需要学什么、改什么,进而修正偏差,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一心一意为百姓造福。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的话,道出政权兴衰的朴素道理,为政者要始终心系人民。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新征程上,党员干部要用好“民情”这面镜子,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扑下身子、深入群众、以民为师,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入手,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努力取得人民群众满意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