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与时俱进、靶向精准,切实规范党政机关相关行为,大力倡导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发布后受到广泛好评。然而,也有个别声音将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与提振消费对立起来,这是错误的,也是不符合实际的。从根本上看,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与大力提振消费不仅不矛盾,而且为大力提振消费夯实了基础。
过紧日子是对党政机关提的要求,着眼的是作风建设,指向是公款公务,重音在勤俭节约,反对的是“浪费”而不是“消费”。印发新修订的《条例》,是党中央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深化纠治“四风”的一项重大举措。《条例》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与时俱进完善党政机关经费管理、国内差旅、因公临时出国(境)、公务接待、公务用车、会议活动、办公用房、资源节约等规定,强化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责任落实,进一步拧紧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的制度螺栓。《条例》规定33个“严禁”,直指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严防将非公务活动纳入接待范围、严禁超标准采购或者购置奢华物资设备等,是对公款公务方面的浪费坚决说不,是以“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的决心和力度守护公款姓公、为公。
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进一步提振消费。在全社会消费的大盘子中,公务消费只占到一小部分。指望靠党政机关挥霍公帑、用公款大吃大喝、借公款购送节礼等来“拉动消费”,不但严重浪费公共资金资源,还容易助长贪腐滋生、损害公平正义、破坏营商环境、扰乱经济秩序,无异于饮鸩止渴,决不利于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而且,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不是不花钱,是要把钱花到刀刃上,将这些资金从不合理、低效的支出中释放出来,转而投向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乡村振兴、教育科技、基础建设等关键领域,有效发挥政府投资的乘数效应和导向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夯实经济长期向好的根基,不断扩大消费需求、提升消费能力。
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可以更好地引导社会预期、增强消费信心。信心比黄金更珍贵。提振消费,很重要的一点是提振老百姓的消费信心、提升消费品质,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弘扬的是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树立的是党员干部清正廉洁干事创业的良好形象,落脚点是让老百姓过好日子,以新风正气不断赢得人民群众信任拥护。同时,党政机关优化公费支出结构,将资金更多投向民生领域,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减少老百姓相应支出,减轻其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持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利于让人民群众能消费、敢消费、乐消费,从而实现“政府节支―民生改善—消费提振—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