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忆天 陈峰
在上海,网格治理推动城市治理从“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向“上面千条线,下面多张网”转变,推进“人、地、事、物、情、理”全要素覆盖,群众诉求响应率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全面升级。下一步,有必要推进党建引领下的“多格合一”,通过机制重构、资源重组、效能重塑,打破条块分割,实现资源统筹与数据共享,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新路。
重要意义——
一是党建引领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因为多格性质不同、格格边界有限,党建引领难以一竿子到底。推进“多格合一”,就是要将网格统合起来,以党建为引领,让公安、市容、城运等网格划格范围与党建网格一致化,确保党建引领落到实处。
二是重塑基层治理共同体的制度创新。通过网格一体指挥、一体考核、一体调配、一体监督,建立“网格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推动职能部门从“坐等上门”转向“主动下沉”,破解多头管理难题;通过科学划分范围、微缩管理单元、条线治理下沉、专人包片管理、各界联动参与、信息智慧赋能等,引导各类组织、各类资源、各项行动在网格落位,让基层真正成为治理要素的交汇点,进而打造基层治理共同体。
三是构建面向新时期智慧治理的关键路径。以“一张网”做实基层治理“数字基座”,以数字赋能打破信息壁垒,以智能中枢重构决策流程,以全域联通激活治理动能,进而推动基层治理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集成”,让城市治理既能“看得见”又能“管得透”;通过构建“治理要素一张图”,实现人、地、事、物、情、理等全要素的实时感知与动态管理,为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提供全周期、全要素、全场景的智慧解决方案。
破解难题——
一是创新机制,破除条块分割壁垒。在贯通行政壁垒、重塑权责边界、建立跨部门联席联动和动态清单管理机制上下功夫,让各部门从“编进一张网”到“融入一张网”,实现“一网统管”的智能中枢与“多格合一”的物理载体深度融合。通过推行“网格长负责制+专班化运作”,以标准化流程消解职能交叉盲区,用契约化协作替代碎片化分工,逐步形成“事在格中办、责在网中清”闭环体系,逐步构建面向“需求—响应—评估”的全周期治理链,让条块资源在网格内实现化学反应而非物理堆叠。
二是整合资源,夯实网格治理基础。要以人为核心,将在职党员、驻网单位、商户、公安、城管、物业、楼栋长、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多方力量编入网格;配齐网格力量,确保每个网格配有党群工作员、城管执法员、法律咨询员、社区警员、市场监管员五员;做好网格志愿者团队建设,激发群众活力,确保网格内行政力量、自治力量和专业力量充分整合。
三是优化空间,做实党群服务中心实体。推进“多格合一”,党群服务中心是新组建网格的根据地、供给地、实践地。当前,有的党群服务阵地基础较好,在此基础上开展工作相对容易;也有的阵地空间狭小、功能薄弱,可能影响网格运行。要加强配置,以一格一阵地为标准,配齐空间,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扩大并优化空间;要因地制宜,根据网格情况、业态特征、人员分布、服务需要等,把治理能人和相关资源聚在阵地,把党组织运行活动和服务落在阵地,把网格情况和治理成果呈现在阵地。
提升效能——
一是党建引领推动协同联动能力上台阶。以“组织重构—资源重组—机制重整”三维联动,织密党建引领的协同治理网络,并依托党建纽带串联多元主体,实现问题联处、风险联防、服务联供。以组织重构促资源重组、以责任重定促效能重塑、以机制重建促流程再造,让党建引领成为贯通治理末梢的“红色经脉”,使治理效能从“单点突破”迈向“全域跃升”。
二是数字化转型驱动精细治理能级上台阶。打造从区到街镇到网格的“数据归集—智能研判—云端调度”的数字化治理链条,以数字化赋能破解超网格治理的“复杂方程”。通过打通公安、市容、城运等多源数据壁垒,构建全域感知的“数字孪生网格”,关联各条线全数据,实现风险预警从“事后处置”转向“事前预判”。以“一网统管”为中枢、“多格合一”为载体,形成“归集—研判—处置—反馈”全链条闭环,以数字化技术赋能网格相关工作,让城市治理像“绣花”般穿透末梢、直达肌理。
三是多元共治激发基层治理活力释放上台阶。构建“党建引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治理生态圈,孵化网格治理伙伴机制,以积分激励激活社会组织动能,以项目认领释放市场主体活力,构建“公益+市场”双轮驱动的服务供给体系。创新“网格议事厅”“数字民情地图”等载体,将群众诉求转化为可量化、可追踪的治理议题,形成“议题众创—方案共商—成效共享”的参与闭环。运用区块链技术建立贡献值存证系统,让志愿行为可量化、可兑换、可传承,让“人人皆是网格员”的共治愿景照进现实。
总之,推进“多格合一”是上海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路径。要以党建引领为内核,破除条块分割的体制壁垒,推动治理资源从“物理叠加”向“化学融合”跃升;以数字化转型为支撑,积极运用新科技成果,使问题处置高效化和扁平化;以多元共治为路径,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让群众从“旁观者”转为“主力军”。(作者单位:华东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