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廉洁文化 > 清风时评
【清风时评】提供探寻未来之路方向

■杨起予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和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对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四前后,中国知识界普遍开始关注社会主义思想,希望借此探索出一条改造社会的正确道路。时任北京大学图书馆编目员的张西曼于1919年7月建议成立“社会主义研究会”,很快得到李大钊等人的热烈回应。之后,毛泽东、周恩来、邓中夏、瞿秋白、陈独秀等人先后加入这一研究会。

然而,由于当时涌入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潮派别繁多,致使入会者受到不同派别的影响而在观念和主张上出现差异,导致“社会主义研究会”内部由分异而分化,继而同时出现了几个不同的社会主义研究组织。特别是,基尔特社会主义、工团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等各持一端,使“社会主义研究会”很难以一个统一的形式长久存在,遂在不久后便自然解散了。

尽管存在时间较短,但“社会主义研究会”翻译出版的《俄国共产党党纲》《苏联宪法》以及其他有关十月革命后苏俄党政建构的重要资料编著,为马列主义、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作出了积极贡献。

1920年12月,李大钊与郭梦良、陈顾远等人在经过酝酿和聚合之后,成立“北京大学社会主义研究会”。其初衷在于,通过翻译各国社会主义的代表性著作,以阐述学理的方式使尽可能多的中国人了解社会主义的本意。他深信,社会主义自身有说服力,能够提供一种探寻中国未来之路的方向。

“北京大学社会主义研究会”成立之后,李大钊还以课程讲授的方式进一步传播社会主义思想。他在北大先后被聘为政治学系教授、史学系教授,并在经济系兼课,教过的课程有“唯物史观研究”“社会主义史”“史学思想史”等。此外,他还以社会主义为主题作了一系列讲座,如“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工人的国际运动与社会主义的将来”“马克思的历史哲学”“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社会主义下的经济组织”等。

在这些课程、讲座中,李大钊介绍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哲学的贫困》《哥达纲领批判》等马克思主义重要著作中的核心内容,阐释历史唯物主义、阶级竞争说、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走向。

李大钊还在北大“现代政治讲座”中,主讲“工人的国际运动”“人种问题”“现代普选运动”等多个专题讲座,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观点分析现代政治问题,使原本混乱的思想论争逐渐清晰化、理论化,进而为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