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廉洁文化 > 清风时评
【清风时评】高质量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

■刘中起

伴随经济结构和社会分工不断演进,城市成为各类要素、功能集聚的重要场域。如何高质量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成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课题。

历史逻辑——

城市作为生产力区域分工的产物,也是生产力区域集聚的产物。城市的发展动力来源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战略目标,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提供重要指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新形势下城市发展规律,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坚持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系统谋划,推动城市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在历史脉络上,中国城市化进程经历了从“点状扩张”到“城市群发展”再到“城乡融合发展”的演变过程。城市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发展重点从“大规模增量扩张”全面转向“存量提质增效”。这一过程不仅反映了城市化水平的提升,也体现了国家对城市化路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

新时代新征程,高质量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要聚焦城市内涵式发展这条主线,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更加注重以人为本、集约高效、特色发展、治理投入和统筹协调,促进政治引领与技术赋能的深度融合,强化人民需求导向的精准响应。

实践逻辑——

城市现代化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过程,需树立和运用系统思维,从构成城市诸多要素、结构、功能等方面入手,对事关城市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加强统筹协调,凝聚发展合力。

比如,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一方面,着力推动产业创新,“精心培育创新生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不断取得突破”;另一方面,着力加大制度创新力度,紧紧“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城市动能”。

又如,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安全是最重要的底线。一方面,深化城市建设、运营、治理体制改革,推动形成超大特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加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老旧管线改造升级,深化城市安全韧性提升行动。另一方面,深化“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接诉即办”等精细化智能化治理改革,坚持系统思维、底线思维、绣花思维,加快城市数字化转型。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教授、复旦大学博士后、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特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