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公龙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关键时期”是对“十五五”时期重要地位的高度概括和提炼,深刻揭示了这一阶段在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历史进程中的独特方位和重大意义。理解“关键时期”的思想内涵是把握这一时期重要地位的一把钥匙。
第一,关键在夯实基础。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打好坚实的基础。从发展时空方位看,“十五五”时期是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打基础的五年。能否保持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进一步增强综合国力、夯实经济基础,对于2035年如期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具有关键性意义。
第二,关键在全面发力。
在一个人口超过14亿的超大规模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是人类现代化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壮举,是极为繁重的艰巨任务,持续推进至关重要。要保持现代化发展的连续性,就必须统筹把握现代化发展战略全局,持续不断地从现代化建设各个领域全面发力。
“全面发力”,既要突出重点,又要整体推进,避免单“点”用力、单向着力。“十五五”时期的“全面发力”,在稳中求进的同时,要努力跑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加速度。为此,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等十多项重大任务,充分体现“全面发力”的思路和要求。
第三,关键在承前启后。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需要不懈努力、接续奋斗。“十五五”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既是承上一个五年计划之“前”、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前”,也要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后”。
承前启后的阶段之所以是关键阶段,是因为这一阶段具有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一方面,要在前期已经谋定的方向和道路上奋力开拓、奋勇前行,充分利用前期已经取得的成果、已经积累的经验、已经形成的良好发展势头,做好传承、接续。另一方面,“启后”是对“承前”的延续、拓展和深化,需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谋划新思路、取得新进展、打开新局面。这就必须以更高的目标定位、更高的发展标准、更有力的创新驱动,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正因为如此,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根本保障的基本思路;提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要原则;提出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国家安全屏障更加巩固的主要目标。
从“5个以”的基本思路、“6个坚持”的重要原则到“7个主要目标”,此次全会聚焦承前启后的阶段性特点,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着力推进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
第四,关键在危中有机、危可转机。
“十五五”时期,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所带来的矛盾会进一步展开,世界动荡不定的特点会更加明显。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我们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有效的战略谋划。
以辩证思维看,“变”与“不变”从来都是有机统一的。在敏锐把握“变”的同时,也应静观世界变化,看到“变”中“不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人类发展进步的大方向不会改变,世界历史曲折前进的大逻辑不会改变,国际社会命运与共的大趋势不会改变,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历史自信。
其中,“人类发展进步的大方向不会改变”强调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没有变,“世界历史曲折前进的大逻辑不会改变”强调世界历史逻辑所决定的经济全球化发展大势不会改变,“国际社会命运与共的大趋势不会改变”强调人类相互依存背景下迈向命运共同体的大趋势不会改变。
“三个不会改变”既是对历史规律的揭示,也指明了世界历史发展和人类前行的大道。只要我们学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以历史主动精神克难关、战风险、迎挑战,就能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
还应看到,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既有变乱交织、不确定不稳定性增强的特点,也有调整、转型的发展趋势。也就是说,既有“变”的不确定性,也有“转”的确定性。从理论上讲,“转”有积极转向和消极转向两种可能。如何转?事在人为。“十五五”时期,要积极识变应变求变,主动运用科学方法加以应对,就可以转“危”为“安”、“危”中寻“机”、化“危”为“机”。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终身教授,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