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敏晖 郝宇青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基层干部是直面群众、联系群众、解决群众诉求的主力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层干部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做到愿作为;直面基层治理中的痛点、堵点、难点,做到敢作为;善于引方向、搭平台、链资源、促协调,做到善作为。
愿作为
愿作为,强调的是具有干事创业的主观意愿和动力。思想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先导,是行动的根源和动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新时代新征程上,基层干部要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在理念上主动、在行动上示范、在作风上律己,切实做到愿作为。
一要在理念上主动。“干部干部,先行一步。”基层干部应“先知”“先忧”,深化学习领悟,提高政治站位,坚定理想信念,在带头学习上先行动,确保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深入走访调研,在民生关怀上先行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
二要在行动上示范。基层干部应在修身立德方面作示范,自觉抵制腐朽思想观念侵蚀,树立值得尊重和信赖的人格魅力;在为人处世方面作示范,把他律转化为自律,内化为日用而不觉的言行准则;在遵纪守法方面作示范,严格执行和维护党的纪律,遵守法制。
三要在作风上律己。基层干部应在政治作风上律己,坚定理想信念,做到慎独、慎初、慎微;在工作作风上律己,把“当老实人、讲老实话、做老实事”当作人生信条,脚踏实地;在生活作风上律己,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与之相伴,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性激励措施,包括政治激励、经济激励、发展激励和保障激励等。
敢作为
敢作为,强调的是干事创业的态度和立场。基层干部的态度和立场直接影响基层治理效果,关乎是否始终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是否始终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
一要敢于创新。2007年,习近平同志在上海强调,要以一往无前的勇气、克难攻坚的胆识和先行一步的锐气,站在新起点、抢抓新机遇,谋求新发展、实现新突破。新时代新征程上,尤其要发扬敢为人先、爱拼会赢的开拓创新精神,铆足闯劲、干劲、韧劲,在解决问题中创新工作方法、优化工作经验,把改革向纵深推进。
二要敢于担当。敢于担当,既是政治品格,也是从政本分。随着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社会矛盾愈发集中在基层。基层干部身处基层一线,要扛得住担子、担得起责任。同时,敢为而不乱为,既勇于探索、打破僵局,又树牢红线意识、底线思维,以清正之风果敢担当。
三要敢于斗争。敢于斗争是敢于创新、敢于担当后的迎难而上、攻坚克难,体现了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状态以及勇于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不能在工作中一味做“老好人”“和事佬”“万金油”,而要敢于同躺平甩锅、敷衍塞责、得过且过等消极现象作斗争。
善作为
善作为,强调的是善于运用合适恰当的方式方法干事创业。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善于引领多元治理主体参与基层治理实践,善于整合资源,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一要善于引领。基层事务千头万绪,基层干部不能单打独斗,而应充分激发多元治理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领多元治理主体参与基层实践。新时代新征程上,要秉持“有事好商量”原则,充分发挥民主议事机制和民主协商机制的优势,寻找“最大公约数”,更好汇聚民智、激发民力。
近年来,上海建立的基层立法联系点被誉为国家立法“直通车”,成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立法为例,市人大先后听取市民意见近2万人次,发放3万余份调查问卷,组织150多位市人大代表参加立法实地调研和代表论坛,把人民的需求、呼声、意见和建议有效转化为法律条文。
二要善于沟通。基层治理的过程,也是与人打交道、做人心工作的过程。新时代新征程上,要“蹲得下身子”,通过走村入户、结对帮扶等多种方式,了解群众的忧心事、烦心事;要“下得了功夫”,列出问题清单,形成解决对策,敢于动真碰硬,在实践中学到真本领、练就硬功夫。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时提出要“四下基层”,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四下基层”蹲下的是身子,抵达的是民心,解决的是难题,实现的是发展。
三要善于整合。基层治理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动态的工程。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善于推动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实践充分证明,通过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更好地把民心、民智、民力凝聚起来,可以提高基层党组织的统筹协调能力、资源整合能力、服务群众能力以及维护稳定与促进发展能力,进而夯实我们党的执政基础,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进一步看,愿作为、敢作为、善作为是一个协同并进、综合发力的有机整体。只有通过激发愿作为的动力、坚定敢作为的决心、优化善作为的方式,才能扎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才能全面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作风优良、本领高强的基层干部队伍。
(作者单位分别为上海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