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寿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胜利,也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精神的胜利,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全民族抗战促进中华民族大团结精神形成——
抗日战争的正义性是大团结精神的根本成因。日本军国主义以掠夺为目的,侵略邻邦,涂炭生灵,严重违背政治道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站在法律与道义制高点,决定了战争的正义性。在全民族抗战的旗帜下,全国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党派、各团体以及海外华人华侨等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中华民族呈现大联合面貌、展现大团结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大团结精神的文化底蕴。全面侵华战争伊始,日本曾发出“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激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凝聚起各民族各阶层的抗日热情,使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成为伟大的人民战争。“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是无数中华儿女为抗日救亡舍家纾难的真实写照。中华民族以大团结的万钧之力,铸造了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为内涵的伟大抗战精神。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是大团结精神形成的政治保障。在14年抗战中,中国共产党站在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上审时度势,不仅及时、有力地高举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大旗,还科学分析、正确把握战争形势,全面论证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体现了鲜明的前瞻性。面对全面抗战的复杂形势,中共坚定捍卫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维护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体现了鲜明的进步性。同时,在党的自身建设方面,开展延安整风运动,创造加强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的好形式、好方法,加强全党的团结和统一,体现了鲜明的先进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日联军顽强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开辟了世界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抗日战场。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华民族更加空前团结,一寸山河一寸血,“四万万人齐蹈厉”,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共同抗击,八路军深入华北敌后开辟广阔的敌后战场;新四军贯彻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战略方针,进入大江南北开展抗日斗争。同时,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依托东江、琼崖等根据地,在战略上有力支援了正面战场和太平洋盟军;西南地区各族儿女为输送抗战物资,共同修建滇缅公路,扩建与新建大量机场,积极参军拥军,英勇无畏主动作为。可以说,中华民族大团结精神呈现于多元的抗战群体中,贯穿于全面抗战的不同阶段、不同地域。
巩固中华民族大团结,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一,坚持党对统一战线的全面领导,发挥党引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主心骨作用。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顺应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世界大势和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历史潮流,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带领人民赢得伟大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中华民族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是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最大底气,是中华民族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根本保证。
第二,巩固新时代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开创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新局面。历史证明,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当年中华民族大团结精神的凝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抗战胜利提供根本保证。新时代新征程,要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起来想、一起来干,凝聚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第三,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推向前进。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同心同德、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新时代新征程,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将之作为凝心聚力的兴国、强国之魂,矢志不渝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汇聚各民族踔厉奋发、砥砺前行的强大合力,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华民族以团结一心、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迈向美好未来。
(作者为高校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分中心研究员、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