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勇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善于换位思考,走进群众,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准确了解群众的所忧所盼。很多时候,基层治理的难点不在于问题的复杂性,而在于能否理解和对接群众期盼获得温暖感、认同感、成就感的心理诉求。“增强与群众的共情能力”,以情感为纽带凝聚共识、化解矛盾,为新时代新征程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指明了方向。
功能
暖心、凝心、齐心
现代城市是陌生人的社会,具有异质性、多元性的特点。新时代新征程,城市治理要实现从“管理本位”向“人本价值”的深刻转向,需要发挥好共情力形塑城市治理共同体的“黏合剂”作用。
这一语境下的共情力不是简单的情绪共鸣,而是以系统化机制推动治理体系与群众需求同频共振的能力建构。它要求基层党组织坚持治理的理念,以平等视角深入群众生活,感知群众需求、理解群众情绪、回应群众关切;要求基层治理者从管理者转变为倾听者,从指挥者转变为同行者;要求将治理逻辑从“单向施政”转向“双向对话”,从“任务导向”转向“价值共生”。
共情力作为城市治理共同体的“黏合剂”,其主要作用表现在:
一是化解矛盾,实现暖心。城市基层治理中的矛盾往往交织着利益诉求、情感诉求的多重复杂性。仅仅依赖制度刚性或技术手段,虽可短暂平息冲突,却难以触及问题根源。共情力的核心在于穿透表象,通过换位思考捕捉矛盾背后的情感张力。当基层治理者能够理解群众的心理诉求时,便可以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将对立转化为协商、将分歧升华为共识。
二是凝聚信任,做到凝心。现代社会,缺乏情感共鸣的治理容易陷入“有服从无认同”的困境。共情力通过构建情感认同的桥梁,将略显冰冷的制度规则转化为有温度的行动共识。当共情力推动信任关系的重构,为政策落地落实提供强大动力支撑,使“要我做”自然转化为“我要做”。
三是驱动创新,确保齐心。经验表明,城市治理的创新活力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对群众需求的精准洞察。共情力通过深度嵌入群众生活场景,捕捉制度盲区与治理痛点,可以为创新提供靶向和坐标。
关键
真诚、真实、真情
“增强与群众的共情能力”,要求治理者既能“俯身倾听”又能“精准回应”,坚持真诚、真实、真情,在倾听中感知需求迭代,在对话中发现改革空间,进而激发“自下而上”的治理智慧,使治理创新真正服务于民、扎根于民。
一是真诚倾听群众呼声。要打破“坐等群众上门”惯性,建立常态化走访机制,主动上门听取辖区内群众的意见。可引入数字技术,在治理小程序中构建“接待走访”模块,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延伸共情触角,让群众能够随时随地反馈需求。
二是真实反映群众愿望。共情力不仅要听诉求,更要辨本质。通过分类甄别需求,构建分层分类的问题解决机制,简单问题现场办结,复杂问题通过社区协商、条线联动、上报区(街镇)协调,将群众的急难愁盼转化为治理的“行动清单”。
同时,依托街事会、街长制“一会一制”平台等,完善街区治理协商议事工作机制,促进商铺、企业、单位、居民共同参与,实现街区治理资源有效整合,进一步增强群众的参与感、提升人民的获得感。
三是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共情力不是技巧,而是立场。只有站在群众的角度看问题,才能真正做好新时代群众工作。真情关心群众疾苦所要求的共情力,不是一时一事的情感慰藉,而重在通过制度设计、主体激活,把共情力真正沉淀为治理共同体的内生动力,进而让群众从被服务的对象转变为基层治理的参与者、合伙人,将共情力转化为可持续的治理效能。
路径
同频共振、同题共答、同向共行
同频共振:共情力提升需要机制化、常态化载体支撑。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要求超越传统的单向度沟通模式,构建起覆盖需求感知、诉求转化、效能反馈的闭环系统。
在数智化时代,还可探索建立反映群众需求的动态图谱,并借助人工智能预判治理痛点的演化趋势,使共情力突破个体经验局限,获得科学化的能力支撑。但是,也要有意识地在算法逻辑中注入价值理性,避免将群众需求简化为数据符号。归根结底,城市治理既要精准把握群体诉求的“最大公约数”,又需敏锐捕捉特殊个体的“最小公倍数”。
同题共答:群众参与的深度、广度是检验共情力成效的核心指标。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需要构建多层级、立体化的参与体系,让群众从治理对象转变为治理主体。这要求突破传统的动员式参与框架,通过优化制度设计保障人民的话语权、监督权、决策权。
比如,在社区规划、公共服务配置等治理场景中,建立程序化、规范化的共商机制;在城市更新、环境治理等专业领域,培育具有专业素养的居民自治组织;在矛盾调解、邻里互助等日常事务中,激发群众自我管理的内生动力。这种参与范式的转型,本质上是将共情力转化为治理效能的生产机制。
同向共行:治理文化革新是共情力持续生长的精神土壤。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应当注重培育“以心换心”“将心比心”的治理伦理,进一步将情感联结转化为制度优势。
这一文化建构包含三个维度:在价值层面树立“将群众视角作为治理视角”的认知坐标,在方法层面形成“将群众语言作为治理语言”的沟通体系,在评价层面确立“将群众感受作为治理标准”的衡量尺度。由此,将群众冷暖内化为价值追求,将群众口碑转化为工作动力,努力突破科层制治理的机械性,建立起有温度、有韧性的治理生态,在情感认同中筑牢治理共同体的精神根基。
进一步看,“增强与群众的共情能力”赋予治理更多的温度,既是破解治理困境的密码,也是构建治理共同体的“黏合剂”和“催化剂”。城市治理现代化不仅需要技术的升级、制度的完善,更需要情感的回归;既要有技术赋能的精度,更要有人文关怀的温度;既要有共建共治的制度刚度,更要有心灵相通的情感黏度。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高效能治理与政府治理创新团队首席专家、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