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 廉洁上海
【清风时评】抓好五大发力点加快建成科创高地

■陈海鹏 张仁开

“十五五”时期是上海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从“建框架”迈向“强功能”的关键时期。“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进一步提升上海科创中心的策源功能,坚持国家战略与上海实践紧密结合,强化“五个中心”协同发展,不断提升科技创新的质量和效益,彰显科创中心的核心功能和示范效应。

一是坚持国家战略与上海实践紧密结合。

在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高地的时代进程中,要始终从国家战略和中央要求着眼,将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发展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作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同时,紧密结合上海实际,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为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抢抓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机遇,实现能级提升提供支撑。

面向“十五五”,尤其要注重从上海科技发展基础、独特产业优势和国际区位特点出发,谋划实施重大项目、前沿工程和创新举措,强化科技金融赋能、高端产业牵引、航贸场景驱动,为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高地提供新动能。

二是保持战略敏捷和战略定力精准均衡。

全面提升科技创新中心的策源功能,既要强化战略敏捷,也要增强战略定力,保持二者的精准动态均衡。

一方面,以战略敏捷快速找准方向、切换赛道,赢得战略主动,构建前沿技术预见机制,加强前沿领域和未来产业布局,把握先机,下好先手棋。

另一方面,以战略定力坚定发展信心,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持续深耕细分领域,苦干实干、善作善成,在高速变动的时代始终立于潮头,加快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三是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高地,应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创新、以产业创新牵引科技创新,促进新质生产力不断涌现,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比如,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打造世界级研究机构和平台、培育创新“引擎”企业为重点,加快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锻造科技创新的“旗舰队”。

又如,大力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等领域的原始创新,加快突破基础软硬件、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等“卡脖子”技术瓶颈,构建优势领域“核心技术池”。

再如,以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导向,深入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提升产业能级和产业核心竞争力。

四是注重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

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必须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在上海国际科创中心进入“强功能”的新阶段,关键是构建起支撑全面创新的现代化制度体系,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要着力推动创新的法治化、制度化。加强科技立法,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调节创新主体的关系,构建分工协作、运行高效的创新机制。

要深化科研体制改革,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科技创新制度体系。统筹推进科技、经济和政府治理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坚决破除阻碍科技创新的藩篱。

要建立合理高效的科研管理机制,完善科研人员激励机制,最大限度释放创新活力。深化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体制改革,优化法人治理结构,加快推进高校、科研院所治理机制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监管体系,在守住安全底线的前提下,积极推行包容审慎监管,给予新技术足够的创新空间和必要的试错空间。

五是推动开放创新与自立自强相得益彰。

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高地,应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高水平开放创新,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国际化战略,积极探索科技开放合作新体制、新模式和新路径,深度参与全球创新治理,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基础上形成科技创新共同体。

比如,坚持“战略协同、聚焦重点、共商共建、市场为先、开放共赢”,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围绕国家重大需求,立足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资源禀赋,充分发挥上海的龙头带动作用,协同苏浙皖优势力量,聚焦重大科学问题、重点技术领域、重要产业方向,依托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集中攻关突破,共同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

又如,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创新之路建设,发挥上海的开放优势和科技创新优势,发挥科技创新合作对共建“一带一路”的先导作用,围绕共建国家科技创新合作需求,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合作层次和水平。与之相伴,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鼓励一流大学、科研机构等走向全球,建立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充分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凝聚全球科技智力资源。

(作者分别为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正高级工程师,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