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运楼
五年规划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体现战略定力与政策连续性的统一。从“一五”到“十五五”,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一张蓝图绘到底”,将长远目标分解为阶段性任务。新时代,我们党提出通过三个五年规划衔接,确保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种“长远目标牵引当前发展”的规划逻辑,既统筹长期布局与短期调控,又体现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辩证统一,形成独特的治理优势。
规划编制把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统一起来,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通过察民情、听民声、汇民智,凝聚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合力,彰显顶层设计与问计于民相结合的治理智慧。同时,汇聚改革力量,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双向发力,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通过规划引导社会资源向国家战略领域集聚,在关键领域提升核心竞争力。
中国规划体系的独特优势,体现在系统思维、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三者统一的方法论上。每一个五年规划都着眼于解决特定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又服务于长远战略目标。“十五五”规划紧扣“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针对高质量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问题,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这种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的统一,使规划既具有现实针对性,又具有战略引领性,并通过有效的调节机制,确保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规划体系既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又根据发展阶段和条件变化不断创新宏观调控和治理方式,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守正与创新的统一。从计划经济时期的指令性计划,到改革开放后的指导性计划,再到新时代的战略性规划,五年规划的形态和功能不断演进,但其核心始终是服务国家发展、造福人民群众。这种守正创新的精神,使五年规划能够与时俱进,持续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动力。
面向“十五五”,要以历史主动精神统筹发展与安全,在风险挑战面前保持战略清醒、战略自信和战略主动,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特别是,要注重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构建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通过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释放内需潜力,形成“供需两旺、供需适配”的良性循环。
进一步看,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通过“一张蓝图绘到底”掌握历史主动,依靠历史主动精神开创“十五五”新局面。
(作者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