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娟
清正廉洁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坚决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是必须长期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通过“两个结合”的方法论创新,构建起制度固本、文化润心、文明塑形的治理体系,推动反腐败从技术治理向文明建构跃升。
制度固本——
“两个结合”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原创性方法论,从理论创新、历史传承与实践突破三重维度,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推动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实质性跃升。
在创新维度上,破解理论悬浮困境,形成“价值引领—制度创新—文化涵养”的协同机制。认识论层面,运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传统廉洁资源,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与传统“民为邦本”理念相融合,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廉洁价值导向;本体论层面,依托中华文明“知行合一”特质,创新“三不腐”机制,破解过往刚性约束与柔性教化衔接不畅、教育虚化与制度空转并存的困境。
在传承维度上,激活传统廉洁基因的现代治理价值。从宋元时期的监察巡视制度到“一届任期内巡视全覆盖”,从《周礼》“六廉”考核到建立和推动干部政治素质档案的制度化运作,从传统家风家训到《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实施意见》《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经商办企业管理规定》等,历史智慧通过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实现靶向激活。
在实践维度上,方法论突破最终指向实践创新力的生成。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廉政学说转化为具有中国话语特质的行动纲领,强化与完善“震慑—约束—教育”三位一体的治理闭环。另一方面,从“家国同构”到“家国共治”的治理逻辑演变,推动“廉洁齐家”与“廉洁治国”的协同共振。
文化润心——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却力抵千钧。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基于“三大文化”滋养与赋能,构建用革命文化淬炼公而忘私、甘于奉献的高尚品格,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为政清廉、秉公用权的文化土壤,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克己奉公、清廉自守的精神境界的三维价值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滋养山清水秀政治生态的源泉活水。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需要深入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洁思想,实现古老智慧与现代治理的深度对话。革命文化淬炼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从井冈山时期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到延安时期“只见公仆不见官”的执政实践,革命先辈以甘洒热血写春秋的赤诚、诠释廉洁的本质。这不仅是行为准则,更是信仰坚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廉洁文化建设注入时代活力,“先进”的特质使其成为培育为政清廉、秉公用权的鲜活土壤。
“三大文化”形态的深度融合、动态互构,不仅有助于破解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单一文化维度的路径局限,更有助于在传统、革命、现代的三维张力中形成兼具历史纵深、时代特质与实践有效性的廉洁治理新范式:传统智慧侧重解决“何以可能”的文化根基问题,革命精神重在回答“何以必要”的价值信仰命题,先进文化进一步探索“何以持续”的实践路径创新。
文明塑形——
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作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制度固廉、法治强廉、文化润廉的组合拳,实现惩治震慑与文化涵养的辩证统一,开辟中国特色反腐败斗争新路径。
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利益格局调整,腐败问题的滋生蔓延呈现出更为复杂的态势。腐败的形成非一日之寒,弊绝风清是一场持久战、攻坚战。通过对现实适应力、发展促进力的系统性、全局性、全周期管理,明确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会清朗的建设目标,以“小切口”的精准施策推动党内政治生活和社会政治生态的“大变局”,可以逐步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廉洁文化建设总体框架及实施路径。
进一步看,构建“三位一体”的反腐新范式,既注重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又强调厚植廉洁文化沃土这一治本之策,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淬炼政党品格,以政治文明革新引领社会变革,抓住了破除形式主义、激活制度效能的关键变量。
(作者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