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读取语音阅读器

中共上海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上海市监察局

坚守根植深处的红色基因
2016年6月30日 10:09

坚守根植深处的红色基因

——写在中国共产党诞辰95周年之际

 

  一

  上海,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一段伟大历史的起点。

  95年前的7月,法租界望志路106号,昏暗的煤油灯光照亮了中国。

  那是一个狂飙突进的年代。在13名正当年的理想主义者跨入这座石库门同时,中国政治舞台上涌现了300多个政党。但只有中国共产党最终改变了中国的未来。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无数机缘巧合,构成了历史必然;诞生在上海,同样是历史必然。这是一片得风气之先的土壤,思想文化最活跃的窗口,又拥有恰到好处的政治“缝隙”。从这里出发,中国共产党始终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

  95年前的党的诞生地,65年前的工业母机,25年前的改革开放弄潮儿,时至今日“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角色定位,红色基因在这片土地生长,重塑了这片土地的命运。昔日列强狂欢的“冒险家乐园”,正一步步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从革命党走向执政党,从攻打江山转向治国理政——这95年,无时不刻不富含着抉择、考验和挑战。而终于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共产党,始终诠释着那句格言:“作始也简,将毕也钜。”

  这95年,上海是起点,是见证,也是践行者。开始的是历史的篇章,见证的是信仰的力量,践行的是道路的选择。

 

  二

  1921年春天,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的李汉俊提问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如何改造现在的中国?

  未等回复,他自答:“要解决此问题,不在共和,亦不在复辟。这般政治革命不能改造中国,过去既已证之,现状亦证之。故吾人之努力,唯有社会革命之一途。”

  那是中华民族危难当头的时刻,革命需要一条出路。社会革命似有先例可循,俄国十月革命是一个路径,德国社会党革命也是一个路径。7月的中共一大上,31岁的李汉俊和18岁的刘仁静为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辩。

  直到中共成立,这场争辩也没有得出明确的结果。在当年各路思潮荟萃的上海,类似的争论不计其数。开放而多元,充满活力,这是上海得天独厚的优势。

  同时,这里又像是一片滩涂。大浪淘沙之后,只有经得起检验的思想,才会真正留下来,传出去。

  1921年的上海,中国共产党人并不知道出路何在。日后的出路,来自实践中一点一滴的艰苦摸索。从上海出发,这支当年的小团队、后来的大政党,经历过无数考验、无数试探。其中有过挫折、有过困顿、甚至有过九死一生。

  所幸,始终坚定的是方向。

  毛泽东曾经对斯诺说,有三本书对他的一生影响至关重大,其中一本就是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1920年夏天,陈望道将花了两个月完成的译稿带到上海。在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成裕里,维经斯基动用共产国际开设的秘密印刷所印出了第一批中文版《共产党宣言》。那时的空气中,还布满白色恐怖的阴云。

  刚刚三十而立的陈望道并不曾想到,仅仅6年过后,《共产党宣言》再版了17次。当大革命如火如荼,红色的“共产主义幽灵”从上海遍布中国。奇迹就这么出现了,它冲破了种种困顿、危险和阻挠。

  而到90多年后的党的十八大报告里,有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这是思想的力量,也是信仰的力量。

 

  三

  一个世纪之后,没有血雨腥风,也少有生死考验。但挑战依然在接踵而至——从怎样的路径去寻得新发展?用怎样的改革去破除陈弊?敢不敢动掉既得利益的“奶酪”?又能不能改变常年已惯的积习?

  考验从未停止,甚至甚于生死。这座城市最为需要的,还是思想的力量,信仰的力量。

  1978年,改革开放浪潮滚滚而来。上海并非一开始就走在潮头。1991年大年初四,邓小平站在新锦江大酒店顶层旋转厅里,望着一张崭新的浦东地图语重心长:“上海开发晚了,要努力干啊!”

  老人的后半句话是,“抓紧浦东开发,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

  前一年的4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开放浦东。在很多人眼里,那并不是一个好时候——浦东开发开放比深圳晚了整整10年;开发时,中国经济遭遇国际制裁,国际舆论对它投怀疑票。何况还有“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民谚,这里与繁荣的外滩一江之隔,基础之差却令人咋舌。

  1991年的这个春节,“姓社”还是“姓资”的纷争还在影响着中国。思想的摇摆干扰着改革的行进。这不啻为又一个需要“出路”的关口。

  开发开放浦东,像是一个奇迹。而上海相信奇迹。因为上海明白,要重振辉煌,改革开放是唯一的出路。

  人们记住了那句寄语:“不要动摇。”浦东开发开放意味着全方位的观念更新、制度更新、手势更新,意味着破除积习、破除陈规、破除既有格局。从某种意义上,这就是一场冒险。就像当年13名青年悄悄走进望志路的石库门,又悄悄走出来一样,谁都不知道接下去会发生什么。但认准了这条道路,思想在,信念在,定力就在。

  还是邓小平说:“什么事情总要有人试第一个,才能开拓新路。试第一个就要准备失败,失败也不要紧。”他希望,“上海人民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

  25年后的今天,浦东已经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奇迹来自胆识、来自智慧、来自远见、来自坚持。而人们不断地追问:今天的上海,还能葆有那份胆识、智慧、远见和坚持吗?

  道路的坚持成就了上海,而信念的力量成就未来。时下,改革重任不亚于前,难度甚至远甚当年。在改革“深水区”,剩下的已然都是硬骨头,不啃掉就不能过关;在改革“试验田”,需要创造、复制、推广的新制度和新方法,亦考验着改革者的担当和智慧。

  身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率先啃掉硬骨头,率先打造试验田,率先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路径,就是上海的使命。改革已向纵深行,值得重提的还是小平的寄语——“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

  也是因此,上海需要一次新的“思想解放”,“一切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摒弃,一切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都要大胆革除,一切束缚创新创业创造手脚的政府管理方式都要彻底改变”。解放了思想,方才有改革动力。

  改革动力,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

 

  四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的核心课题。

  1949年,百废待兴。上海全境解放的第一个黎明,已经几夜没有合眼的27军军长聂凤智说:“真想痛痛快快睡上三天!”陈毅听到了,说:“不能睡哟,一天也不能。”

  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就这样开始了。而身为中国第一大都市,上海责无旁贷成为共和国飞速运转的“工业母机”。上世纪50年代的上海,共产党人屡创第一:第一台国产磨床在上海问世;第一辆国产轿车在上海出厂;第一艘万吨轮在上海起航;第一组双水内冷发电机组在上海发电;第一台万吨水压机在上海诞生……

  有统计显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海人民取得的工业成就,就超过旧中国100年。

  这是上海的能力,也是上海的担当,更是上海的共识——服务国家战略,发展是第一要务,这同样不能动摇。

  而时至今日,始终立足国家战略服务国家大局,也依然是上海做事的基本方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曾说,上海要多算“三本账”——国家账、战略账、长远账。这既是服务国家战略的自觉意识,其实也是未来发展的筑基之举。

  当好“排头兵、先行者”,这正是题中之义。所谓排头兵,改革攻坚时当立潮头;所谓先行者,转型发展时引领风气。

  这些年,上海的发展并不喧闹,却如静水深流。2006年,中央把“四个率先”的任务交给上海,殷切希望这座城市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推进改革开放,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09年,上海加快建设“四个中心”任务明晰;2011年,上海市委明确下决心减少对重化工业增长的依赖、减少对房地产业发展的依赖、减少对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依赖、减少对投资拉动的依赖;这一年,上海用几乎零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额,推动了8.2%的GDP增长……

  到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要求上海努力在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走在全国前头、走在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

  举国都需要向创新要动力。毫无疑问地,作为“先行者”的上海,应当率先牵住科技创新的“牛鼻子”。那之后,上海用近1年时间,以市委“一号课题”的名义,开展了一次全市层面的大调研。2015年5月25日,十届市委八次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22条”;随后半年多时间,关于人才、金融、科技成果转化、财政投入和分配、知识产权保护等多个配套文件悉数到位。

  所有这些的目的,是为上海找寻到新时期引领发展的动力源。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给上海的寄语。

  这是一项全新的使命。要为全国的创新发展开辟新路,考验的是信念,也是担当。

 

  五

  共产党人的信念,更是对人民的信念;共产党人的担当,也是对群众的担当。

  1925年1月,上海川公路东宝兴路之间的一栋石库门房二楼,中共召开了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据当事人的回溯,四大“平静得好像进行一次典礼”,但“典礼”留下的印记却绝不寻常——通过四大,中共从一个小团体真正向群众性政党转变。大会提出,对各种产业工人尤其要力求其完全组织在党的指导之下,并尽力发展党的组织,力求深入群众。

  “深入群众”,由此成为共产党人的宗旨信条。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宗旨意识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而宗旨意识的本质,“说到底还是为人民服务这句话”——“我们党是为人民服务的。中央的考虑,是要为人民做事”。

  2010年的一次市委全会,曾对“群众观点须臾不能忘记”作过阐释:“发展不能以扩大社会矛盾为代价,不能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必须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必须以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贫富差别为目标,必须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福祉和幸福感为目标……”这是新时期的“群众观”。简而言之,还是一以贯之的宗旨意识:相信群众、为了群众、依靠群众。

  对中国共产党来说,这个宗旨意识,是一个法宝。对上海来说,肇始于此地的宗旨意识,始终引领着这座城市的发展与变革。

  1996年,上海有过一次名为“加强社区管理和基层政权建设”的调研。以之为铺垫,1996年,上海推出力度空前的基层社会体制改革。而在近20年后的2014年,上海市委将“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作为“一号课题”,再度推出力度空前的基层大改革。

  基层治理改革,旨在夯基垒石。而其间的具体方略,都是对群众观点的回望。关于2014年底推出的这一轮改革,有过明确的导向:“对群众负责”,“对基层负责”,具体而言,“(基层)没人的给他人,没钱的给他钱,没权的给他权,没法律地位的就依法给他地位。”

  在此之外,近年的诸多首创制度,譬如针对重大事项的社会风险分析评估,譬如旧区改造中的“二次征询”,譬如重大决策前的公开意见征询,都令党员干部们反复思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元问题。

  一次次实践,让他们不断加深认识:对群众的感情,就意味着自己的价值取向、信仰追求。

  这在另一个层面,也印证了半世纪前两个美国记者的预言。看过中国之后,白修德和贾安娜写了一本《中国的惊雷》,其中有这样的感慨:“共产党并不曾使用什么魔术,他们只不过知道人民所渴望的改变,并用他们的意志唤起了难以想象的力量。”

 

  六

  如果要问,95年来的上海,根植最深处的红色基因是什么?说千道万,最终还是信仰的力量。

  信仰是无价的,却也是易碎的,甚至容易被嘲弄的。但唯有坚定信仰,方可谓真正的共产党人;唯有坚定信仰,方才有刚毅过硬的党员形象;唯有坚定信仰,方能够令党永葆先进和纯洁。

  2012年11月,新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向世人说了7个字:“打铁还须自身硬。”

  一个成熟的政党,需要制度治党。历史愈是行进,愈是需要一个成熟的制度环境来守卫信仰。这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深意。

  也正因此,一系列从严治党、从严执纪的制度规范应运而生,为党员套上一个时刻存在的“紧箍咒”。

  一个成熟的政党,需要思想建党。时间愈是推移,愈是需要不断补充以“理想信念之钙”。这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深意。

  也正因此,全党正在开展的“两学一做”专题教育,成为8800多万名党员对信仰与思想的一次集中回望。你是否记得为何出发?你愿否葆有原点的初心?你能否理解“合格党员”的真谛?这是时代出给共产党人的考题。

  95年来的共产党人,其实始终在回答这样的问题。信仰来自切身践行。这95年,上海的土地上见证了太多的故事——

  烈士殷夫在就义前写道:“死在等候着我,和它一起的还有光明!”烈士穆汉祥在牺牲前写道:“我愿做地上的泥土,让人们践踏着走向光明!”——这是黎明前誓死的憧憬;1977年离世的陈望道,生前将几千册珍贵藏书全数捐给复旦大学。而他留给子女的遗言,是这样的嘱托:相信党,加入党,为党工作。

  ——这是沉淀后人生的寄托;

  2014年猝逝的法官邹碧华,当一些话“可说可不说”的时候,他选择了“说”;当一些事“可做可不做”的时候,他选择了“做”。他知道,现实看起来还有回旋余地,但要通达真正的理想,改革只能一往无前。为了“说”和“做”,他可以牺牲时间,牺牲精力,牺牲个人生活,甚至在某些需要得罪人的时刻,不惜牺牲某种“清誉”。

  ——这是“燃灯者”坚定的信仰。

  真正的信仰可以穿越坚石。而有信仰者,才能有担当。

  95年。激励这座城市前行的,永远是信仰的力量。(吉方平)

来源: 解放日报